KeyTo9_Fans
发表于 2009-11-24 21:01:51
经过多遍的检查,并没有发现19#的解答有什么严重的问题,以至于可以直接把数值代进去检验了。
也许真正把数据代进去算的时候,会找出很多细节方面的错误。
不过我觉得这些细节错误都是可以通过继续放缩的手段来弥补的,并不是严重的问题。
我觉得主要问题还是像楼上所说的那样,要严格证明的话,还需要补充很多内容。
比如:
为什么在一个周期T里面,P(T)严格等于
(p1^2-1)/p1^2 * (p2^2-1)/p2^2 * ...... * (pn^2-1)/pn^2
为什么上下界的讨论都是直接把不完整的周期长度当成完整的一个T来处理。
为什么在N*N的范围内,素数p造成的空洞不多于(N/p)*(N/p)个。
为什么引入求和变量S不会出问题。
为什么极限可以通过两边夹出来。
…… ……
如果把上面这些问题都说清楚,这个证明过程确实太长了点。
不过好像很早(几百年前吗?)就有人知道第一问的答案是6/π^2了。
那时候他们没有先进的工具和手段,怎么得到这个结果的?难道是试验的结果?
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又是谁第一个给出了严格的证明呢?其中用到了什么方法?
到现在为止,关于这道有趣的题目,谁的解答最精彩(最优美、最巧妙)?用的是什么方法?
既然是经典问题,书刊文献应该有很多相关记载。
但我对这方面的东西完全不了解。
如果有谁在书上看到过这方面的内容,请回贴告知一下。
如果有完整的证明过程那就更好了,我学习学习。
谢谢各位的帮助。
KeyTo9_Fans
发表于 2009-11-24 21:19:43
搜到相关解答一篇,相当简短。
http://tieba.baidu.com/f?kz=192294075
二楼仅用三两句话解决了问题。(赞一个!)
不知道这个方法是否正确严密?
KeyTo9_Fans
发表于 2009-11-24 22:19:01
第三问的结论是否定的,这出乎我的意料。
不能只根据n≤1024的结果就武断地下结论。
当n=2189时,出现了反例。
上图是截至*区间中的互质点。
左上角坐标为(2160,2160),右下角坐标为(2223,2223)。
黑色方块表示不与(1,1)相连,红色方块表示与(1,1)相连,白色表示不互质。
至此,我深表惭愧。
这一主题只有第二问比较有讨论价值,而且已经被mathe出色地解决。
如果觉得第三问的结论令人失望的话,可以考虑一下与(1,1)相连的方块所占的比例,不过这个难度可能太大,短时间内不太能做出来。
mathe
发表于 2009-11-25 08:12:58
搜到相关解答一篇,相当简短。
http://tieba.baidu.com/f?kz=192294075
二楼仅用三两句话解决了问题。(赞一个!)
不知道这个方法是否正确严密?
KeyTo9_Fans 发表于 2009-11-24 21:19 http://bbs.emath.ac.cn/images/common/back.gif
这个方法的确非常漂亮。
如果说方法还有一些问题,那就是没有证明概率的存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