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欢迎注册
楼主: KeyTo9_Fans

[原创] 四连通与八连通的较量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9 17:03:01 | 显示全部楼层
定理$3$:

——————————————————————————————
对于所有的$i(1<=i<=k)$,均成立$g(p,S)=p*g(p,P_i)+q*g(p,Q_i)$。

其中:

$k$是局面$S$的空白格数量,

$P_i$是局面$S$的第$i$个空白格染成绿色的局面,

$Q_i$是局面$S$的第$i$个空白格染成红色的局面。
——————————————————————————————

证明:

因为我们要连抛$k$次硬币,

第$1$次决定局面$S$的第$1$个空白格的颜色,

第$2$次决定局面$S$的第$2$个空白格的颜色,

……

第$k$次决定局面$S$的第$k$个空白格的颜色。

由于决定的顺序不影响最终的结果,

我们不妨先决定局面$S$的第$i$个空白格的颜色,

然后再决定剩余的$(k-1)$个空白格的颜色。

于是我们对第$i$个空白格的颜色分情况讨论。

这个空白格有$p$的概率染成绿色,变成局面$P_i$,有$q$的概率染成红色,变成局面$Q_i$,

所以$g(p,S)=p*g(p,P_i)+q*g(p,Q_i)$。

证毕。

下一次我们将会了解到为什么两个绝顶聪明的人下这盘棋,等价于两个大笨蛋下这盘棋。
毋因群疑而阻独见  毋任己意而废人言
毋私小惠而伤大体  毋借公论以快私情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0 19:48: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KeyTo9_Fans 于 2010-10-20 19:54 编辑

定理$4$:

————————————————————
对于所有$p$和$S$,均成立$f(p,S)=g(p,S)$。
————————————————————

我们将$S$按空白格数量$k$进行分类,然后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定理$4$。

证明:

一、基础步骤:证明定理$4$对于$k=0$成立。

此时的局面$S$是终局$F$,分两种情况讨论:

$1$. 四连通绿方获胜,则有$f(p,S)=g(p,S)=1$,

$2$. 八连通红方获胜,则有$f(p,S)=g(p,S)=0$。

综上所述,定理$4$对于$k=0$成立。

二、归纳步骤:假设定理$4$对于$k=m$成立,证明定理$4$对于$k=m+1$成立。

当$k=m+1$时,根据$f(p,S)$的定义,我们有

$f(p,S)=p*max\{f(p,P_1),...,f(p,P_{m+1})\}+q*min\{f(p,Q_1),...,f(p,Q_{m+1})\}$

$=max\{p*f(p,P_1),...,p*f(p,P_{m+1})\}+min\{q*f(p,Q_1),...,q*f(p,Q_{m+1})\}$

其中局面$P_1,...,P_{m+1}$和$Q_1,...,Q_{m+1}$均为包含$m$个空白格的局面。

由于定理$4$对于$k=m$成立,所以有

$f(p,S)=max\{p*g(p,P_1),...,p*g(p,P_{m+1})\}+min\{q*g(p,Q_1),...,q*g(p,Q_{m+1})\}$

根据定理$3$,对于所有的$i$,我们有

$g(p,S)=p*g(p,P_i)+q*g(p,Q_i)$

所以$q*g(p,Q_i)=g(p,S)-p*g(p,P_i)$

所以

$f(p,S)=max\{p*g(p,P_1),...,p*g(p,P_{m+1})\}+min\{g(p,S)-p*g(p,P_1),...,g(p,S)-p*g(p,P_{m+1})\}$

$=max\{p*g(p,P_1),...,p*g(p,P_{m+1})\}+[g(p,S)-max\{p*g(p,P_1),...,p*g(p,P_{m+1})\}]$

$=g(p,S)$

所以如果定理$4$对于$k=m$成立,则定理$4$对于$k=m+1$成立。

综上所述,定理$4$对于所有的$k$都成立。

证毕。

定理$4$是一个很强悍的定理。

因为$f(p,S)$是两个绝顶聪明的人下出来的胜利概率,$g(p,S)$是两个大笨蛋下出来的胜利概率。

无论$p$取何值,局面$S$是什么样子,$f(p,S)$和$g(p,S)$竟然是恒等的。

所以定理$4$说明了两个绝顶聪明的人下这盘棋,等价于两个大笨蛋下这盘棋。

如果这样说还不够直白,我们再来看定理$4$的一个推论。

推论$1$:

———————————————————————————
无论$p$取何值,局面$S$(终局除外)是什么样子,

双方从局面$S$开始对弈,他们的最佳走法都是同一个格子。
———————————————————————————

证明:

根据定理$3$,我们有

$g(p,S)=p*g(p,P_i)+q*g(p,Q_i)$

根据定理$4$,我们把$g$换成$f$,得到

$f(p,S)=p*f(p,P_i)+q*f(p,Q_i)$

由于无论$i$取何值,等式左边的值不变,

所以当$f(p,P_i)$达到最大值的时候,$f(p,Q_i)$就达到了最小值。

所以双方的最佳走法是同一个格子。

证毕。

有了推论$1$,我们就可以很直白地解释为什么两个绝顶聪明的人下这盘棋,等价于两个大笨蛋下这盘棋:

因为双方的最佳走法是同一个格子,

所以两个绝顶聪明的人下这盘棋,

就相当于以某种顺序对$N^2$个格子进行随机染色,

具体染成什么颜色完全是根据抛硬币的结果来决定的。

由于交换染色的顺序不影响最终染色结果的概率分布,

所以我们总可以先染第$1$个格子、然后第$2$个格子、……、最后第$N^2$个格子。

就像mathe大师在此贴$4$楼提到的那样:

http://bbs.emath.ac.cn/thread-2710-1-1.html

这不正是两个大笨蛋在下这盘棋吗?

题解连续剧《跨越路障》到此告一段落。

下一次是结束语。

评分

参与人数 1鲜花 +1 收起 理由
zgg___ + 1 嗯,这是个惊人的结论,而且我认为是正确的 ...

查看全部评分

毋因群疑而阻独见  毋任己意而废人言
毋私小惠而伤大体  毋借公论以快私情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3 23: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此题的完整解答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发现并证明该游戏的基本性质:双方不能同时获胜,必有一方获胜。

第二阶段是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发现并证明该游戏的重要特点:双方的最佳走法是同一个格子。

第三阶段是在第二阶段的基础上计算公平概率:首先设计高效的算法求精确解,然后利用精确解预测极限。

我们在$11#$到$13#$讨论了第一阶段的问题,基本完成了任务,遗留下来的问题是:

http://bbs.emath.ac.cn/viewthread.php?tid=2273

该问题的期限大概为$1$年。

如果没有收到满意的答复,Fans将亲自上阵,破解该题!

在$14#$到$32#$讨论了第二阶段的问题,完美地完成了任务,证明了双方的最佳走法是同一个格子,对弈的过程等价于随机染色。

于是楼主的问题就和该问题等价了:

http://bbs.emath.ac.cn/thread-2710-1-1.html

第三阶段的工作将在上述链接的贴子中开展。

如果感兴趣,欢迎继续关注。

此游戏的人机对战平台已经打包好上传了,在本贴的$8$楼,欢迎下载并试玩。

此贴的连载到此全部结束。

感谢大家的关注和参与,感谢emath为我们提供讨论、交流、学习的平台。

希望大家能够从中学到知识,开拓视野,并感受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乐趣。
毋因群疑而阻独见  毋任己意而废人言
毋私小惠而伤大体  毋借公论以快私情
 楼主| 发表于 2015-8-14 16: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此问题的研究成果已发表在

Entertainment Computing        Volume 4        Issue 2        April 2013        Pages 105–113

        《娱乐计算》                        第4册        第2期        2013年4月        第105至113页

欢迎有英语和数学基础的读者前往该链接研读: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 ... i/S1875952112000225

square .pdf (999.67 KB, 下载次数: 24)

感谢坛子里的各路高手们给予的帮助。
毋因群疑而阻独见  毋任己意而废人言
毋私小惠而伤大体  毋借公论以快私情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0 19:17:42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楼主提的最后一个问题:"当$n\rightarrow\infty$时,$p$的值是多少(才能使得该游戏公平)?",楼上已经公开发表论文,

论文声称$p$的值有$95%$的概率落在$[0.59274605065,0.59274605125]$区间里($9$个有效数字),如下图(最后一行)所示:

pc.png

该图片是楼上的附件"square .pdf"里第$8$页第$1$栏表$3$的截图。

从表中可以看出,我们的计算结果比已有的最精确结果($2008$年,Feng, Deng and Blote,$7$个有效数字)多了$2$个有效数字,创下了新的世界纪录。

#####

然而,没过多久,我们的计算结果就被超越了,最新的结果来自参考文献[19],

文章作者声称$p$的值有$95%$的概率落在$[0.59274605079206,0.59274605079214]$区间里。

这一说法与楼主的说法一致,而且还更准确了($13$个有效数字)。

将这一结果ps到上表中,得到最新的表格如下:

pc_.png

参考文献:

[19]Jacobsen, J. L. (2015). "Critical points of Potts and O(N) models from eigenvalue identities in periodic Temperley-Lieb algebras". Preprint. arXiv:1507.03027
毋因群疑而阻独见  毋任己意而废人言
毋私小惠而伤大体  毋借公论以快私情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1 21:59:20 | 显示全部楼层
由于与【Jacobsen, J. L., 2015】的计算结果相比,我们的计算结果落后得太多了(落后了$4$个有效数字),实在难以赶超。

因此我打算放弃研究该游戏【抛硬币决定谁走子】的设定,转而研究该游戏【以固定序列走子】的设定。

毕竟【抛硬币决定谁走子】的运气成分太大,需要大战几百局甚至几千局才能体现出玩家的实力差距。

(就好比如果抛硬币来下围棋,那么双方主要是拼人品,而不是拼实力了)

而【以固定序列走子】则完全没有运气成分,谁赢谁输是确定的,就看玩家能否熟练掌握必胜策略了。

(围棋也是,确定贴目后,谁赢谁输是确定的,只是尚未找到必胜策略罢了)

按照新的设定重新定义的问题如下:

两个玩家(四连通方 和 八连通方)在$n\times n$的正方形棋盘里下子。

四连通方的胜利条件是连接棋盘的上下两边,

八连通方的胜利条件是连接棋盘的左右两边。

四连通方的落子密度为$p$,

八连通方的落子密度为$(1-p)$。

给定双方的落子密度后,双方使用计数器来确定落子序列:

四连通方的计数器的初始值是$(1-p)$,

八连通方的计数器的初始值是$p$,

每次由计数器值小的一方落子(如果计数器值相同,则由四连通方落子),

四连通方落子后,计数器的值增加$(1-p)$,

八连通方落子后,计数器的值增加$p$。

求$p$的阈值,使得大于等于该阈值为四连通方获胜,小于该阈值为八连通方获胜。

-----

对于上述新问题,我们有以下结论:

-----

当$n=1$时,$p$的阈值为$1/2$:谁先下谁赢。

-----

当$n=2$,$p=3/5$时,

四连通方的计数序列为:$2/5,4/5,6/5$,

八连通方的计数序列为:$3/5,6/5$,

得到走子序列:四八四四,

于是四连通方必胜。

而如果$p$的值比$3/5$小一丁点儿,走子序列就变成【四八四八】了,结果八连通方必胜。

所以当$n=2$时,$p$的阈值为$3/5$。

-----

当$n=3$,$p=4/7$时,

四连通方的计数序列为(分母$7$省略):$3,6,9,12,15$,

八连通方的计数序列为(分母$7$省略):$4,8,12,16$,

得到走子序列:四八四八四四八四,

于是四连通方必胜。

而如果$p$的值比$4/7$小一丁点儿,走子序列就变成【四八四八四八四四】了,结果八连通方必胜。

所以当$n=3$时,$p$的阈值为$4/7$。

-----

当$n=4$,$p=7/12$时,

四连通方的计数序列为:$5,10,15,20,25,30,35$,

八连通方的计数序列为:$7,14,21,28,35$,

得到走子序列:四八四八四四八四八四四八,

于是四连通方必胜。

而如果$p$的值比$7/12$小一丁点儿,走子序列就变成【四八四八四四八四八四八四】了,结果八连通方必胜。

所以当$n=4$时,$p$的阈值为$7/12$。

-----

当$n=5$,$p=11/19$时,

四连通方的计数序列为:$8,16,24,32,40,48,56,64,72,80,88$,

八连通方的计数序列为:$11,22,33,44,55,66,77,88$,

得到走子序列:四八四八四四八四八四八四四八四八四四八,

于是四连通方必胜。

而如果$p$的值比$11/19$小一丁点儿,走子序列就变成【四八四八四四八四八四八四四八四八四八四】了,结果八连通方必胜。

所以当$n=5$时,$p$的阈值为$11/19$。

-----

对于更大的$n$,结果是多少呢?

(别试图去数列网站搜答案。如果没有人提交过这个数列,那么即使把整个网站翻个底朝天也不可能找到答案的        :)
毋因群疑而阻独见  毋任己意而废人言
毋私小惠而伤大体  毋借公论以快私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欢迎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数学研发网 ( 苏ICP备07505100号 )

GMT+8, 2024-4-27 11:45 , Processed in 0.04995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