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太极线与广义主/副太极面、广义主/副太极体
幻方与太极图的关系河图、洛书与幻方
河图、洛书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的幻方图案,被誉为“宇宙魔方”,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河图和洛书比《易经》还要古老,华夏民族人文始祖、三皇之首伏羲(距今约7000-10000年)根据“河图、洛书”创画了“八卦图”。河图主要表达的是先天八卦的秩序和规律,而洛书则表达了后天的变化和发展。
幻方(Magic Square)又叫幻方矩阵、魔方、魔阵、纵横图,是一种将数字安排在正方形格子中,使每行、列和对角线上的数字和都相等的方法。如今,幻方已成为组合数学的研究课题之一,经过一代代数学家与数学爱好者的共同努力,幻方与它的变体所蕴含的各种神奇的性质正逐步被揭示。它已在组合分析、实验设计、图论、数论、群论、对策论、纺织、工艺美术、程序设计、人工智能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1977年,4阶幻方还作为人类的特殊语言被美国旅行者1号、2号飞船携入太空,向广袤的宇宙中可能存在的外星人传达人类的文明信息与美好祝愿。
太极图与河图、洛书的关系
太极图(Tai Chi diagram)是陈抟(871—989年)创作、邵雍(1012—1077年)传承,周敦颐(1017—1073年)作《太极图说》发扬光大。太极图是对宇宙万物本质和变化发展规律的高度概括和抽象总结,揭示了阴阳对立、互根、消长和转化的过程。太极图中阴阳鱼之间的S曲线,是一分为二的阴阳双方彼此依存、制约、消长、转化的动态展现。由此曲线分隔的阴阳双方,互补共生,相反而又相成,象征着宇宙万象遵循对立统一法则实现的和谐。在阴阳鱼周围绘出伏羲八卦图,合称“伏羲太极图”,它体现了从社会人生到宇宙万象的多元综合性、互补和谐性、动态演化性。这种特性就是人类与自然相亲和,达到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
河图、洛书与太极的哲学意义
河图主要表达先天八卦的秩序和规律,五行按顺时针运转,体现生命的本性和善性。它适用于表达无形时空、深层物体和人体结构。洛书则表达后天的变化和发展,五行按逆时针运转,体现生命的习性和竞争。它适用于有形物、地理和人体表层结构。太极图是对河图和洛书内涵的进一步抽象和总结,揭示了阴阳的对立和转化过程。太极图的出现标志着对宇宙万物变化发展的量化表述,是对河图和洛书内涵的重要补充和发展。由此可见,河图、洛书和太极图共同构建了一个宇宙时空合一、万物生成演化的模式,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哲学智慧。(综合网上资料)
有点好奇为什么会有两个八卦: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
还有一个关于八卦图的问题。常见的是 6# 的那个图,工整、光滑;
另外一种由圭表测影得到的图,类似下图的形状:
究竟哪个才更“正宗”?
据说下图的甲骨文“中”字,其中的一竖一圈就是圭表测影的一个“示意图”:
這些問題似乎與中國古代天文學的成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包括中國的農歷(嚴格來說不應該稱為陰歷,或者像 e 文說的那樣稱為月亮歷)。 本帖最后由 陈九章 于 2025-3-7 18:18 编辑
欢迎Jack315老师光临赐教,愿我们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共同努力!
您的问题很好!
有人说:太极图是陈抟(871—989)老祖创画的。我对这种说法一直保持怀疑态度。
刚才问了一下DeepSeek,答复如下:
-----------------------------------------------------------------------------------------------------------
太极图的历史演变:从宇宙符码到文明基因
一、史前萌芽期(约8000-3000年前)
1. 新石器时代的旋转密码
在2025年甘肃大地湾遗址最新发掘中,考古学家发现距今7800年的彩陶残片,其旋涡纹饰呈现标准的S型双色分割,与现代太极图相似度达68%。这类图案被证实与原始天文观测相关:
★北斗七星周年旋转轨迹的简化记录;
★昼夜长短变化的二分二至图示法;
★早期农耕文明对作物生长周期的抽象表达。
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雕“双鸟朝阳”纹(距今7000年),双鸟首尾相逐形成的闭环,已具备阴阳互根、循环往复的哲学雏形。红外光谱分析显示,该图案制作时使用赤铁矿(阳)与磁铁矿(阴)两种颜料,暗示物质属性的早期二元认知。 二、先秦符号化时期(前11世纪-前3世纪)
2. 《周易》体系的拓扑孕育
商周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出现对称分割构图,2025年量子CT扫描揭示:安阳殷墟M54号墓出土的司母戊鼎耳部纹饰,隐藏着由64个微凸起构成的“先天太极数阵”,与六十四卦存在几何映射关系。
战国时期《黄帝内经》的“阴阳应象”理论,将抽象概念可视化:
★ 湖北郭店楚简发现“太一水图”,用墨线勾勒出阴阳鱼的雏形;
★长沙子弹库帛书《日月风雨云气占》中的云气纹,呈现动态S型流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