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yne 发表于 2012-12-10 10:16:50

1# gxqcn
“费克特问题”提出,物体表面,准确说是球体表面上的粒子应该如何分布才能形成一个稳定的形状。当这些粒子的共同作用潜力越小,该形状的稳定性就越高。
一看就知道新华网翻译这篇文章的人不够敬业。
势能翻译成 潜力了

zeroieme 发表于 2012-12-11 17:48:23

新华网的水平呵呵

wayne 发表于 2012-12-11 20:25:41

13# zeroieme
我觉得此人至少有高中文化,参考过高考的.
参加过高考的应该都知道势能这个概念.
========
所以,只有一种解释, 此人很不敬业.完全是生硬的翻译.

zeroieme 发表于 2012-12-12 20:38:10

很不敬业是真的,但不知道或者忘记“势能”也可能。翻译、编辑都是文科的。
我发感慨因为恰好他们刚转了《魅力男性》。

hujunhua 发表于 2013-1-28 00:00:57

今天自己用Mathematica9编了个简单的程序,模拟球面上的有限个点电荷趋向静电平衡的过程。起初以动画的形式输出,将从一个随机的初始分布到平衡状态的运动过程模拟出来,电荷数达到5个,叠代次数10000时把机子搞死了3次,把M9搞闪2次(就是一闪,程序退出,没保存的程序和数据都没影,电脑却没事)。

然后改了一下程序,只要第10000次的叠代结果,不要动画过程。模拟结果显示,点电荷数为2、3、4、5、6、8、12时与8#的说法是一致的。这也反过来映证了程序所采用的数学模型的合理性。点电荷数为7的结果是我最想知道的,结果居然与5个点电荷的分布(两极各1,赤道上均布3个)相似,也是纺缍形(两极各1,赤道上均布5个)。这个结果有点出乎意料,因为感觉赤道上5个电荷有点挤压。

20个点电荷的分布不是占据正12面体的20顶点,否定了8#的预期。仔细想了想,有点道理,稳定分布的闭包(内接于球面的凸多面体)可能都不会出现5边形以上的面吧。

本坛其它地方有类似问题的讨论帖,见“山村数学难题”

zgg___ 发表于 2013-1-28 13:21:43

To hujunhua 15L:
给出在球面上某个分布之后,你是如何确定它们究竟是按照什么模式分布的呢?是求各点之间的长度么?

zgg___ 发表于 2013-1-28 15:41:22

恩,大家也来试试吧,呵呵。分三段:gp[]:=Module[{z},z={Random,Random,Random};z=z/Sqrt];
f:=Module[{d},d=z1-z2;d/(Sqrt^3)];
nep:=Module[{ta={},p,k,fs,np},Do];fs=Apply&,Drop]];np=p+df(fs-(p.fs p));AppendTo],{k,Length}];ta];
ds:=Module[{dz},dz=z1-z2;Sqrt];
sn:=Module[{s=0,ps=p,p1},Do;ps=Rest;s+=Apply&,ps]],{Length-1}];s];n = 7; df = 0.02;
ps = Table, {n}];
Sort]] // ListPlot
Do;, {1000}];
Sort]] // ListPlot
Do;, {10000}];
Sort]] // ListPlot
Do;, {20000}];
Sort]] // ListPlot
snnn=10^4;ss={};For],ps[]];AppendTo,Line[{ps[],ps[]}],d}];j++];i++];ans=Split,First[#1]==First[#2]&];ln={};ls0={};kn=Length;
Do,GrayLevel[(k-1)/kn],Transpose]][]}];AppendTo]];,{k,kn}];
Graphics3D,Point},ls0]]

hujunhua 发表于 2013-1-28 15:42:24

计算库仑力,然后根据力的大小和方向移动点。因为瞬间移动距离s=1/2a t^2

hujunhua 发表于 2013-1-29 08:09:31

17#的输出结果(右边为偶加工后的)

hujunhua 发表于 2013-1-30 15:02:36

20个粒子的模拟结果图,不是正十二面体,但是仍然具有一定的对称性。
图中的中心大球是为了起遮盖作用,表现三维效果。绘出的赤道面(XOY平面),是该结构的对称面。
南北极轴是该结构的唯一旋转对称轴,具有3阶旋转对称度(即旋转120度自重合)。
结构与5#的参考文献中的结果相一致,就是不知道各棱长的值是否也一样。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世纪数学难题告破 世界尽头计算机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