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欢迎注册
查看: 11524|回复: 5

[欣赏] 区区一个小数点的代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7 08:35: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欢迎注册

×
区区一个小数点的代价   1967年8月23日,前苏联的联盟一号宇宙飞船在返回大气层时,突然发生了恶性事故--减速降落伞无法打开。前苏联中央领导研究后决定:向全国实况转播这次事故。当电视台的播音员用沉重的语调宣布,宇宙飞船两个小时后将坠毁,观众将目睹宇航员弗拉迪米·科马洛夫殉难的消息后,举国上下顿时被震撼了,人们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   在电视台上,观众看到了宇航员科马洛夫镇定自若的形象,他面带微笑地对母亲说:"妈妈,您的图像我在这里看得清清楚楚,包括您的头上的每根白发,您能看清我吗?""能,能看清楚。儿啊,妈妈一切都很好,你放心吧!"这时,科马洛夫的女儿也出现在电视屏幕上,她只有12岁。科马少夫说:"女儿,你不要哭。""我不哭……"女儿已泣不成声,但她强忍悲痛说:"爸爸,您是苏联英雄,我想告诉您,英雄的女儿会像英雄那样生活的!"科马洛夫叮嘱女儿说:"学习时,要认真对待每一个小数点。联盟一号今天发生的一切,就是因为地面检查时忽略了区区一个小数点……"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距离宇宙飞船坠毁只有7分钟了,科马洛夫向全国的电视观众挥挥手说:"同胞们,请允许我在这茫茫的太空中与你们告别。"   这是一次惊心动魄的告别仪式。科马洛夫永远地走了,他留下了对亲人对祖国永恒的爱。但更震撼人心的是他对女儿说的那番话。它警示着人们:对待人生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否则,即使是一个细枝末节,也会让你付出深重的甚至是永远无法弥补的代价。
毋因群疑而阻独见  毋任己意而废人言
毋私小惠而伤大体  毋借公论以快私情
发表于 2011-6-8 18:59:57 | 显示全部楼层
据说不是真的
毋因群疑而阻独见  毋任己意而废人言
毋私小惠而伤大体  毋借公论以快私情
发表于 2011-6-8 19:03:05 | 显示全部楼层
据说该文最早是出现在《读者》杂志上,后来被多次引用,标题也改为《小数点的代价》,因极有教育意义,还入选了初中语文教材,改名为《悲壮的两小时》。平心而论,文章写得不错,感人,结合了爱国教育和科学精神。可惜,该文完全出自作者的杜撰,硬伤累累,经不起推敲。曾有网友“京城孤魂”发表了《饶过孩子们吧——中学语文课本上的弥天大谎》一文,指出了里面的种种荒谬之处。 下面结合一些联盟一号及科马洛夫事件的资料,来看看那篇欺骗我们十年之久的文章的真相。 当时还是处在冷战时期,美苏从地面竞争到太空,已经来到登月行动这一环节。科马洛夫的这次飞行主要是为了演练2艘飞船在太空轨道上对接,联盟一号将作为航天器,与做为登月舱的联盟二号进行半自动对接,并将联盟二号中的两名宇航员接回地球。如果成功的话,苏联人将把美国的登月计划远远甩在身后。因此,苏联高层不顾专家意见,匆匆上马,而这也成为这次悲剧发生的主要原因。这次飞行的真正目的也是绝密的,直到1990年才向外界公布了真相,而事故发生后也是迟迟不对外公布,更不要说在当时向全国直播了。而且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视频信号尚未成熟,飞船与地面通讯只能使用语音,所以文章所说的看到母亲白发等细节实在是无从说起。 联盟一号在1967年4月23日(不是文中提到的8月23日)0点35分在拜科努尔航天中心发射升空,发射过程保密,直到23日早晨才由莫斯科广播电台和塔斯社发布了有限的一些信息,并报导“一切正常”。但实际上,联盟一号从开始就出现严重问题。飞船一侧的太阳能电池板无法伸展,电力供应严重不足,只有25%左右,这一致命的问题引发了一系列的故障。太阳传感器失灵,飞行姿态无法调整,与地面的通讯也是时断时续,科马洛夫使用了离子传感器,最后进行手动调整,但仍无法把飞船调正。随后地面控制中心决定,取消对接试验,让科马洛夫返回地面,也开始了他的死亡之旅。 4月23日22点56分,联盟一号在飞行了16圈之后,开始第一次返回点火,但没有成功。随后在第18圈时又进行了一次点火,这时是2点57分。如果情况正常的话,飞船将在37分钟后着陆,根本用不到两个小时。飞船很快在3点16分进入了“黑障”区,在这区域内,因为空气与船体摩擦产生的等离子体隔断了电子讯号,所以这段区域无法与地面联系。3分钟后,通讯恢复,科马洛夫向地面报告定位有误差,着陆点将偏离大约400公里。 3点23分时,科马洛夫放出了拖曳伞,想利用空气阻力打开主降落伞,但主伞并没有打开,他立刻试图打开备用伞,也没能打开。事后的调查表明,降落伞的设计存在严重失误,拖曳伞产生的阻力太小,无法拉出主伞,同时拖曳伞产生的涡流阻碍了备用伞,也切断了科马洛夫的一线生机。仅过了不到1分钟,返回舱在奥尔斯克附近堕毁。实际上,在发现降落伞故障后,地面人员只是听到了科马洛夫绝望的一声喊叫,他甚至还来不及留下遗言。 随后的搜救过程是完全保密的,连莫斯科的高级官员也蒙在鼓里。6点30分的时候,搜救队找到科马洛夫的遗体。一直到24日12点27分,才由塔斯社发布了有关的正式公告。电视直播,举国上下实时哀悼云云完全是子虚乌有。 随后前苏联成立了调查组,对事故原因进行详细的调查,最后的结论是:联盟一号的降落伞系统存在致命的缺陷。这次航行一开始,科马洛夫就已注定要走上一条不归路。 从联盟一号的情况上看,《悲》文的作者是由这一事件获得灵感,以此为基础,加上自己的想像,构造出这一段“感人”的故事。可惜的是,作者缺乏科学知识,加进去的情节经不起推敲,硬伤累累。但这样一篇文章却通过了层层审查,进入了课本中,学生们将课本奉做金科玉律,背熟之后,却又闹出笑话来。其实诸如此类的文章,在课本中还有数篇,如百幕大三角的骗局,如太空能看到长城等等。有关部门真应该重新审视一下我们的课本,将这些混淆我们视听的“伪知识”扫地出门,还课本一片净土。
毋因群疑而阻独见  毋任己意而废人言
毋私小惠而伤大体  毋借公论以快私情
发表于 2011-6-8 19:05:45 | 显示全部楼层
课文《悲壮的两小时》真相:宇航员死前骂领导 来源:青年参考 编辑:蜗小牛 2011-04-12 2596 14 64 分享到: 新浪 微博 人人 QQ空间 腾讯朋友 开心网 网易微博 豆瓣 搜狐微博 五度 收藏 已收藏 转邮件   选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材的课文《悲壮的两小时》,讲述的是前苏联“联盟1”号飞船宇航员科马洛夫,在飞船突发故障无法正常降落,即将坠毁前临危不乱,有条不紊的安排工作以及身后事的故事。但是,最近出版的一本新书《星球人》披露,当年美国情报机构监听到遭遇厄运的苏联宇航员弗拉迪米尔·科马洛夫的临终遗言。他在乘坐“联盟1”号返回地球时,由于降落伞出现故障,他得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此时美国情报机构的人能清清楚楚地听到他绝望的尖叫,诅咒那些让他乘坐这艘飞船的人。        苏联太空英雄尤里·加加林(左)和不幸的宇航员弗拉迪米尔·科马洛夫被指派执行1967年那项注定会失败的飞行任务。   据英国《每日邮报》近日报道,将在4月出版的新书《星球人》,披露了苏联宇航员弗拉基米尔·科马洛夫之死的内幕。科马洛夫乘坐的“联盟一号”飞船发生降落伞故障,于1967年4月24日凌晨6时24分坠毁。   根据《星球人》一书的描述,“联盟一号”飞船在升空前,就被查出问题多多,但当时的苏联领导人为了在与美国的太空竞争中占得先机,没有理会这些安全隐患,最终导致科马洛夫死于非命。   1.科马洛夫和加加林是好朋友   科马洛夫1927年3月16日出生于莫斯科的一个普通家庭,从小对数学、航空等知识感兴趣,为他成为一名宇航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上世纪60年代,美苏太空竞赛如火如荼。1961年4月12日,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红一号”飞船进入地球轨道,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   1967年,苏联在筹备一次新的载人航天行动,当时的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提出,要在太空中让两艘苏联飞船进行对接,以在太空竞赛中压倒美国,向十月革命胜利50周年献礼。   按照计划,当年4月23日发射“联盟一号”太空飞船,载着科马洛夫进入太空;次日发射另一艘飞船“联盟二号”,载着另外两名宇航员进入太空。两艘飞船将在太空中相遇并对接,科马洛夫进入“联盟二号”飞船,和一名宇航员互换位置,并乘坐“联盟二号”飞船返回地球。   根据即将出版的新书《星球人》的内容,首位进入太空的尤里·加加林被选中参与这次行动,作为科马洛夫的替补,万一科马洛夫在出发前发生异常,加加林将代他出征。科马洛夫与加加林是非常要好的朋友,经常一起打猎、喝酒……   《星球人》一书写道,出发前,加加林和其他一些高级技术人员仔细检查了“联盟一号”飞船,发现了203个结构性问题,这些问题让飞船在太空中的飞行变得很危险。鉴于问题严重,加加林提议推迟这次任务。   2.不想让加加林替自己冒险   检查出“联盟一号”存在的许多问题并非难事,难就难在没人敢向勃列日涅夫说明情况。   加加林把检查结果写成了一份10页的备忘录,交给了他在克格勃的好友温雅明·伊万诺维奇·卢萨耶夫。卢萨耶夫犹豫了好久,一直不敢把它上交。   不过事情还是走漏了风声,看过这份备忘录的人,包括卢萨耶夫,不是被降职,就是被开除。此时距离发射只有不到一个月。   科马洛夫意识到,推迟发射根本不可能。他找到被降职的卢萨耶夫,和他进行了一次谈话。科马洛夫说:“这次飞行我不可能活着回来了!”   卢萨耶夫问:“你为什么不拒绝这次飞行任务呢?”   按照《星球人》一书的说法,科马洛夫答道:“如果我不去,他们就会让尤里去。”科马洛夫泪流满面。   《真理报》记者雅洛斯拉弗·戈洛瓦诺夫的报道显示,1967年4月23日发射当天,加加林也在发射现场——哈萨克斯坦拜科努尔发射场。尽管这次执行飞行任务的并不是加加林,但他还是要求工作人员给他穿上太空服。戈洛瓦诺夫的报道称,加加林的这一行为是“一次突发的任性行为”。但后来有分析人士认为,当时加加林想执行这次任务,以便挽救好友的生命。   但加加林的想法没能实现。凌晨3时35分,“联盟一号”飞船在一片欢呼声中,载着科马洛夫准时升空。   3.灾难之旅   这注定是一场灾难之旅。   当飞船绕地球飞行到第二圈时,科马洛夫向地面报告说:飞船左边的太阳能电池帆板没有打开,无线电短波发射机没有工作,飞船处于不规则运行中。此后,飞船的故障进一步加剧。   这时,地面上的科学家、工程师们忙个不停,一方面密切监视“联盟一号”的情况,指挥科马洛夫排除故障,另一方面还要决定是否按计划发射“联盟二号”飞船。最后,地面指挥中心决定,中止“联盟二号”飞船的发射计划,“联盟一号”飞船在绕地球飞行第17圈时返回地球。   但飞船在飞行的第17圈因调整姿势失败未能返回,直到第19圈,科马洛夫采用手动控制,才让飞船进入返回轨道。然而,当飞船离地面还有10公里,该打开主降落伞时,地面指挥人员却听到科马洛夫说:“降落伞没有打开!”   1967年4月24日凌晨6时24分,带着火光的“联盟一号”坠毁于乌拉尔地区奥尔斯克以东65公里处,发出猛烈的爆炸声。科马洛夫当场身亡。   美国国家安全局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空军基地附近设有分支机构,特工侦听到了科马洛夫在生命最后时刻的话语。此前有报告说,美国监听人员知道苏联飞船出了事故,但无法得知具体内容。在即将出版的《星球人》一书中,名叫佩里·费尔沃克的美国国安局分析师称,他听到科马洛夫对地面指挥中心的官员说知道自己要死了,时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还在视频通话中哭着称赞科马洛夫是个英雄。科马洛夫的妻子和他通了话,问他有什么要对孩子们说。   《星球人》一书披露了“美国特工听到科马洛夫赴死时愤怒的咆哮”。科马洛夫在最后时刻与地面指挥中心的对话虽然嘈杂不清,但可以听到“害死”这个词。   4.科马洛夫之死让加加林产生负罪感   由于技术并不成熟,上世纪60年代的太空飞行危险重重。科马洛夫遇难两年后,美国进行登月飞行,白宫事先准备了一份演讲稿,以备在宇航员遭遇不测的情况下宣读。   但科马洛夫的死几乎是可以预见的。事故发生数周后,加加林在接受《真理报》采访时,尖锐地批评了那些让科马洛夫去执行这次飞行任务的官员。   后来,加加林在和他的克格勃朋友卢萨耶夫会面时,又谈到了科马洛夫之死,《星球人》一书描述了他们的谈话:   加加林在卢萨耶夫的公寓里和他见面,但拒绝在他家的任何一间屋子里谈话,因为他担心被窃听。电梯和大堂也不安全,于是两个人在公寓的楼梯间里上上下下,边走边谈。   1967年的加加林已经和1961年首次进入太空时的那个年轻人完全不同,科马洛夫之死让他背负了沉重的负罪感,他为自己没能劝说勃烈日涅夫取消发射深感内疚。他说:“我必须去见那个大人物。”   加加林离开卢萨耶夫家前,已经表现出愤怒之情。“我会设法让他(勃烈日涅夫)知道,如果让我发现他明明了解所有情况,仍让这一切发生的话,那我就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了。”   卢萨耶夫说:“我不太确定尤里脑子里在想什么。也许要在他(勃烈日涅夫)脸上狠狠打一拳。”他警告加加林要谨慎行事。“我对他说,‘你做任何事情前要先和我说一下’。”   在《星球人》中,作者提到了一个从未被证实的说法——一天,加加林和勃烈日涅夫碰面,把一杯饮料泼到了勃列日涅夫脸上。   1968年,加加林死于飞机失事。有传言称,那是勃列日涅夫授意的谋杀。   5.国内教材有关描述被指不实   遇难后的科马洛夫只剩下一点足骨,身体的其他部分化为灰烬。苏联官方给他以国葬的待遇,骨灰存放在克里姆林宫城墙下。   197l年8月2日,“阿波罗”15号飞船登月时,美国宇航员带去了一块刻有已故苏美宇航员姓名的铭牌,安放在月球上,其中就有科马洛夫的名字。   在中国,科马洛夫之死引发了一场争论。2009年,有网友撰文称,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五册的课文《悲壮的两小时》,内容并不属实。   网友称,教材中写道,科马洛夫从发现降落伞出现故障到遇难,经历了两个小时,他镇定地与地面指挥中心的领导人通话,与家人告别,苏联人民通过电视直播观看了这悲壮的一幕。   网友认为,在美苏太空争霸的背景下,“联盟一号”飞船的飞行被视为绝密,其坠毁不可能进行现场直播。此外,从飞船进入大气层到坠毁只需十几分钟,而非两个小时。再者,科马洛夫临终前告诉女儿,“联盟一号”之所以出事故,是因为地面检查时忽略了一个小数点。实际上,“像航天器这种高科技产物……无论什么地方发生了故障,决不是短时间之内就能查出原因的”。教材中所说的科马洛夫向领导持续汇报了70分钟,也值得商榷。在大部分时间,飞船发出的信号都不在地面接收范围内。   来源:青年参考 作者:章鲁生
毋因群疑而阻独见  毋任己意而废人言
毋私小惠而伤大体  毋借公论以快私情
 楼主| 发表于 2011-6-9 06:35:21 | 显示全部楼层
4# 〇〇 读了2、3楼的文章,觉得对事实真相的剖析,有说服力,在那个年代,在高度“集中”的苏联,有可能出现这样的事。 过去,人们曾把老朽转述的这个故事,当成了真事,因其曾经写入过课本而未加深思,楼上披露的这些秘辛,经得起分析,谢谢。
毋因群疑而阻独见  毋任己意而废人言
毋私小惠而伤大体  毋借公论以快私情
发表于 2011-6-10 09:38:46 | 显示全部楼层
daijiadaijiadaijia........
毋因群疑而阻独见  毋任己意而废人言
毋私小惠而伤大体  毋借公论以快私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欢迎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数学研发网 ( 苏ICP备07505100号 )

GMT+8, 2024-11-24 15:36 , Processed in 0.02696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